恐怖矽谷

ebook 回憶錄

By 安娜.維納

cover image of 恐怖矽谷

Sign up to save your library

With an OverDrive account, you can save your favorite libraries for at-a-glance information about availability. Find out more about OverDrive accounts.

   Not today
Libby_app_icon.svg

Find this title in Libby, the library reading app by OverDrive.

app-store-button-en.svg play-store-badge-en.svg
LibbyDevices.png

Search for a digital library with this title

Title found at these libraries:

Loading...

直言不諱的矽谷超現實職涯內幕

公認界定新數位經濟的經典著述

*****

隨著網路深入眾人的生活、資訊科技主導世界的發展,

一批批新創科技企業強勢崛起,他們暢言創新與顛覆,

這群「獨角獸」敢要、敢拿,動輒獲得天文數字般的資金挹注,

使得匯集之地矽谷,如今成了媲美華爾街的財富與權力中心。

新創科技產業總自詡「要讓世界變得更美好」,但實情究竟如何?

*****

二十五歲左右,安娜•維納原本從事被視為步入夕陽的出版業,儘管她曾因文化使命而樂在其中,但爾後隨著工作內容漸無成長空間、薪資水平停滯不前,她亟思改變。這時,她注意到了遙遠的那一頭,洋溢著一片樂觀的新創科技業。幾經思考,她決定擁抱新數位經濟的前景,於是她辭去了出版工作,在矽谷一家大數據新創企業中謀得職務,自此從紐約遷居矽谷所在的舊金山。

維納來到矽谷時,適逢一場巨大的文化變革。科技業正迅速轉變成一個媲美華爾街、甚至猶有過之的財富與權力中心。在這裡,她獲得了想都沒想過的高薪,然而她也觀察到,這個新世界充斥著太多始料未及的矛盾:

►這裡鼓勵自由與創意,結果面試時的提問裝腔作勢猶如整人遊戲,但實際上考核效果不彰:

►新創企業動輒獲得上億美元創投資金,而二、三十幾歲的創辦人花起這些錢,也毫不手軟;

►這裡不斷設法吸引人們在網路上活動,蒐集他們的資料供客戶運用,又拚命與監控活動切割;

►這裡提供遠高於其他產業的薪資,甚至薪水任你開,實際上仍存在嚴重的同工不同酬問題;

►公司就算給了認股權,但住在美國生活成本最高的城市裡,非技術職務者攢的錢未必足夠執行權利;

►這裡讓員工遠距工作、彈性工時,但又認為「追求工作與生活的平衡」太軟弱、員工應戮力從公;

►在這裡,對外匿名裝成男性不只比較安全、比較有權威,做起事來也方便並順利得多......

維納發現,在公司的滑雪度假、辦公室酒吧、稱兄道弟的同志情誼、同舟共濟的革命情感等種種令人欣羨的表象下,一個膨脹過頭、為了致富不惜犧牲理想的矽谷正逐漸成形。這個世界充滿了超現實的奢華、可疑的成功假象,眾多無其他產業經驗的年輕創業者野心勃勃地想著擴張稱霸、追求名利,以及無止境的「進步」。

《恐怖矽谷》揉合了維納的個人經歷與過往年代的寫照,藉由談及作者個人身處矽谷的抱負、矛盾,以及幻滅經歷,巧妙呈現新創科技業在政治角力急速增溫的時代中的樣貌,以及它們的墮落與盲點(從以救世主自居,變成危害民主的禍害)。《恐怖矽谷》是一部犀利又深刻的警世故事,對新創科技產業與它帶起的文化風潮,提出發人深省的質問。

▎媒體肯定

亞馬遜網路書店2020年1月選書

《紐約時報》選書暨暢銷書

《紐約時報書評》編輯選書

《華盛頓郵報》選書

美國獨立書商協會選書

《時尚》雜誌(Vogue)今冬必讀好書

《ELLE》雜誌年度好書

《君子》雜誌(Esquire)冬季好書

好評推薦

 ►維納是極具天賦的作家兼文化評論家。《恐怖矽谷》可能是定義二○二○年代的經典回憶錄,它會讓你背脊發涼。——《書頁》雜誌(BookPage)星級評論

 ►這本書感覺將成為我們與科技文化的關係中,一個關鍵時刻的重要寫照,而且將流傳久遠:它完美地融合了幽默、敏銳的洞察力與真誠。——史蒂芬.斯帕克斯(Stephen Sparks),文學書評網站Lit Hub

 ►這是業內人士的首部回憶錄,書中犀利地批評了新創企業的文化與科技業......任何對矽谷幕後真相感興趣的人,都不容錯過這本好書。──《出版人週刊》(Publishers Weekly)

 ►《恐怖矽谷》讓我們對現在熟知的網路感到陌生,提醒我們注意那些塑造網路演變的人性慾望與野心......本書充滿了尖銳的評論。——索菲亞.阮(Sophia Nguyen),《華盛頓郵報》

 ►《恐怖矽谷》之所以難能可貴,在於它把科技業人性化,但沒有因此放科技業一馬,依然彰顯出它的缺失。這本書讓我們看到,有缺陷的科技是如何創造出來及行銷的。——查理.瓦佐(Charlie Warzel),《紐約時報》隱私專案

 ►精采絕倫......敘事手法犀利直接,措辭簡鍊,恰到好處地讓一種恐懼持續地湧現出來。────珍妮佛.史札萊(Jennifer Szalai),《紐約時報》

 ►維納深入矽谷的細膩觀察,再加上她對工作心理的敏銳理解,使這本書的每一頁都充滿了啟發......——約翰.華納(John Warner),《芝加哥論壇報》(Chicago Tribune)

 ►這本書針對科技界的深遠影響力,提出發人深省的批評。行文充滿了個人色彩,出奇地充滿詩意......維納的敘述時而有趣,時而翔實,就像一個完美的時間膠囊,囊括了一個瞬息萬變的城市。——羅耀.楊(Royal Young),《訪談》雜誌(Interview)

 ►《恐怖矽谷》大舉批判了新創企業文化的缺陷(從性別歧視到缺乏管控),突顯出螢幕背後那些二十幾歲年輕人的瘋狂樂觀主義,以及他們正在構建的企業文化有哪些缺陷。——《書單》(Booklist)

 ►《恐怖矽谷》對我們這個加速發展的時代,做了一次感傷的教育。這本回憶錄寫得真好,令人忍不住放慢閱讀速度,細細品味。——艾德.朴(Ed Park),《私人時光》(Personal Days)的作者

 ►與眾不同的矽谷敘事,是一個有人文思維的局外人深入那個與世隔絕的世界後,所做的內幕報導。......透過維納的故事,我們開始了解,科技業的權力以及因權力而造成的問題,有多少是源自於沾沾自喜的無知。——伊斯梅爾.穆罕默德(Ismail Muhammad),《大西洋月刊》

 ►維納犀利地描述矽谷許多掌握權勢、肆意妄為的男性時,寫得格外出色......這本書把你聽過各種有關新創企業的糟糕事蹟,做了精彩的整理。——伊納絲.貝里納(Ines Bellina),《影音俱樂部》(The A.V. Club)

 ►這本回憶錄非常重要,它把數位經濟的根本要素具體地呈現出來了。——邁克.塞德林格(Michael Seidlinger),《車庫》雜誌(GARAGE)

 ►這本書既是成長小說,也是內幕報導,它不僅揭開科技新創領域的過度狀況,也揭露了浮士德式的交易,以及在這個過於強大的產業中所謂「激勵文化」的潛藏政治意圖。這是一本有趣、充實又駭人的好書。──《科克斯書評》(Kirkus)星級評論

 ►時而驚人,時而令人憤慨,《恐怖矽谷》之所以令人難忘,不僅是因為維納對科技業的獨到見解,也因為讀者跟著她一起體驗這段歷程時,充滿了樂趣。她的聰明才智及妙筆生花使她筆下的一切躍然紙上。——凱蒂.威德(Katie Weed),《書架意識》(Shelf Awareness)

恐怖矽谷